哥德曾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于歌德的这句哲言大家似乎并无异议。然而对于什么是好书,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说,好书就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给人以启迪警示的书;也有人说,好书就是能让人释然放松、心情愉悦的书……凡此种种说法,大相径庭,不一而足。在我看来,好书就是作者的观点能够和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的书。一本好书在读了之后,能够对一个人的生活、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便是我判断书之好坏的标准。
以前在杭州读书时,免不了要去西湖周边的景区游玩。有一天倍感烦闷,便去游灵隐寺。但见游人如织,香客如流,满目烟雾缭绕,生机萌动,精神不禁为之一振。激动之余便兴冲冲的爬了飞来峰,观赏了大大小小很多佛像,还偶遇一只害羞的小松鼠躲在一棵古松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烦闷的心情顿时释然了不少。走会儿累了,便悠悠的逛到一个偏房的廊沿下,那里摆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小册子,随手拿了最薄的一本观览,即刻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我呆立在那里,一口气连读了五六页。书本虽薄,却令我顿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由于册子是免费的,我便拿了三本,回去送给了两位室友。
该书名为《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的袁了凡。原文是文言文,我看的是已经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由于作者在这本书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所以我有幸在灵隐寺偶得这本书。曾有人把这本书视为东方第一励志宝典,因为作者在书中鲜明的提出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观念里,多数人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观点的提出,不单在封建专制、迷信成风的当时甚至包括现在都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偶得此书时适逢我硕士即将毕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择业环境,我对自己的未来有点惶惶然不知所措。在游山玩水中偶得这本书,看了寥寥数言,便如获至宝,有种顿悟的感觉。因受此书的鞭策和启示,我回去后便更加发奋读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心仪的工作,最后也终得如愿所尝。而我送给室友的那两本,偶然被我在垃圾桶里找到,擦拭干净独自收藏至今。她们对于这本书没有感觉,或许就是因为这本书没有与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吧?
但凡一本好书,总会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或使人心静如水,或使人奋发图强。人在不同的境遇和心理状态下,得遇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恰如夜航中的灯塔、久旱后的甘霖、迷途中的指路人、困惑中的点津者,如若能细细研读,耐心品味,定会令人有诸多感慨,开启人之心智。一本好书,能够使人拥有一种平和的心境、博大的胸怀;能够使人拥有一种汲取生活正能量、孜孜不倦、无悔求索的上进精神,从而激发人们更加努力地去追寻人性的本真、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这,或许就是一本好书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