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共建 双向赋能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与党建活力,促进“法院+高校”互联互动,4月3日上午,洛龙法院李楼法庭党支部与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法学教师党支部联合开展“院校共建 党建赋能”主题党日活动。
座谈会上,法学教师党支部书记范志勇从社会治理理论、法律政策研究等角度提出创新思路;李楼法庭党支部书记李雪结合辖区案件特点,剖析了审判实践中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原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张姣云就与李楼法庭成功调解的几起案例分享了心得,并对后续合作调解进行了展望。
随后,双方围绕法学教育的“实践需求”与“理论供给”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刘伟详细介绍了学院在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治理研究等方面的特色优势,重点阐述了“理论+实践”双轨育人设想。
洛龙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孙振美结合当前法院工作实际,从疑难案例研讨、调解实务培训及调研课题撰写等方面提出合作设想。经过充分交流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党建是凝聚合力、破解难题的核心引擎,必须坚持以党建引领共建、以共建深化治理,将“枫桥经验”转化为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
此外,双方就深化“院校联动”达成多项共识:一是建立常态化案例研讨机制,定期组织高校师生参与案例编写,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拓展学生教育实践平台,依托“法院+高校”双向赋能枫桥工作站,通过参与调解、以案代训、交流研讨等,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三是打造院校协同解纷特色品牌,通过“案件共调、人才共育、教学共研、普法共促”,不断深化与完善院校合作机制,形成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枫桥”经验。
自“法院+高校”双向赋能枫桥工作站挂牌以来,法院干警与高校教师通过“法院+高校”联动联调机制,在矛盾排查、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成功化解涉及婚姻家事纠纷、共有物分割纠纷等典型案件数起,形成了“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分层递进解纷体系,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推动矛盾源头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此次支部共建活动的开展,既拓展了法院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为高校服务社会开辟了新窗口,也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注入了新动能。下步工作中,双方将以“法院+高校”双向赋能工作站为支点,持续创新多元解纷机制,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