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到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小沙弥每天清晨都要被老和尚叫起来去河边打水。由于路很远又凹凸不平,小沙弥每次挑着沉甸甸的水桶时都会被压得大汗淋漓,水桶一摇一晃,里面的水不时地洒出来,回来只剩下小半桶。时间久了,小沙弥磨破了很多双鞋,因此闷闷不乐。有一天,老和尚又让小沙弥去打水,小和尚不情愿地指着一堆磨破的鞋说:“师父,我天天去打水,鞋子都磨破了好多双,可是水都洒在路上了,这样打水还有什么意义啊”,老和尚笑而不语。小和尚依旧天天去打水,原本凹凸不平的路面也被他走的逐渐平坦起来。到了春天,小和尚打水的小路两旁开出了各色美丽的花,景色宜人,小和尚兴奋不已,急忙跑去告诉师父。老和尚说:你天天辛苦打水,一路颠簸,可是眼前回报的却只有半桶水,但是你的付出并没有白费,洒出的水浇灌了路两旁的花,一路花开就是对你付出的最好回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莫不需要历经磨难、不懈努力。就像故事中小沙弥打水一样,每在不平的路面迈出一步,水都会洒出,但正是他在所选择的道路上不惧艰难,脚踏实地,才收得春色满径,花香四溢。
磨难是文学创作的良土。历代文人墨客,在战火连连的乱世,高昂头颅,无惧磨难,没有随波逐流,没有甘于现状,创造了大批惊世之作。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连年混战,但却涌出了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在学术思想上更是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杜甫如不是亲身经历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怎会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问世?苏东坡莫不是官场失意,怎会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杰作?贾岛若不是锥心创作,怎会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叹?……
面对磨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此来说明人经历磨难的重要性。如何看待磨难是一种心态问题。或许我们会遇到生活的波折,会经历世事的沧桑,面对磨难,有人意志坚定,迎难而上;有人随波逐流,萎靡不振。勾践卧薪尝胆、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苏武北海牧羊,苏秦历经奚落嘲讽,不屈不挠,终挂六国相印。正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于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磨难如影随形,可能与我们相伴终生,但一个人终究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个人也终究不会总是经历磨难。磨难就像沙漏,看似连绵不断,但沙终会流完,流沙的过程正是提高自我的过程,经过苦寒,终将梅花飘香,待那时回头看看从前,记忆里就不再是磨难,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名年轻的法官,即使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不会像历史人物那般彪炳史册,更不会如明星那般光鲜亮丽,但面对棘手的案件、高强的压力,依然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满腔的热情,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在审判岗位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我们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勇敢前行,我们每个法院人都会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不平凡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