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部分群众走上街头,表达希望达渝城际铁路过境邻水的意愿,并聚集超过八个小时。据了解,设计单位对达渝城际铁路提出了西线方案(达州经渠县经广安至重庆)和东线方案(达州经大竹经邻水至重庆)两个初步走向方案供研究参考。5月7日,广安市发展委在回复网友质询时称,广安支持“西线方案为达渝铁路项目线路具体走向方案”,此言引起邻水群众的不满,并最终引发街头聚集(5月17日 《新京报》)。
近些年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步伐加快,高铁经济现象备受瞩目,高速铁路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对普通群众而言高铁都备受期待。从发展经济、提升城市品位、方便群众出行等现实利益出发,连接大城市之间的高铁建设就成为沿途中小城市难得的发展契机,因此邻水县群众希望达渝城际铁路过境邻水的意愿就在情理之中。无独有偶,近些年这种铁路规划争议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生。2009年7月,郑渝铁路正式写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方案,消息一出,关于该铁路规划掀起争议。在重庆境内,争夺在巫溪和巫山之间展开,在湖北境内,襄樊、十堰、宜昌、恩施等先后加入争夺战,河南境内邓州与新野展开争夺。
纵观这些年的铁路规划争议事件不难看出,各地政府与群众均是站在自身立场表达意愿,争议各方纷纷拿出铁路过境该地的优势,环保牌、人文牌、经济牌、苦情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却难觅法治的身影。缺乏法治力量的铁路规划必然因为缺乏公开公正的因素而陷入无休止的争议之中,就会出现当铁路规划尚未尘埃落定之前各种争议之声、抗议之行不停息的现象,即便铁路规划最终建成运行这种争议与抗议也不会销声匿迹。依据城乡规划法的原则性规定,铁路的路线规划要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来确定路线规划方案,所以如何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则成为合理规划的重点,这个寻找的过程也就是依法平息铁路规划争议的过程。
既然铁路规划涉及立场不同的多个地方政府及其群众的切身利益,那么规划过程务必依法做到公开公正,让争议各方充分表达铁路过境其地的理由,最后由专家公开地综合评判,这样才能最终平息铁路规划争议,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而这种公开公正的方式就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城乡规划法就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之下,铁路规划争议的平息必须依靠法治的力量。铁路规划方案的制定不仅要依法进行公开公正地征求意见,还应细化征求意见的方式,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对比争议各方提出的意见,邀请专家对各方意见进行专业性的研判,以研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消除各种争议之声,实现铁路规划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