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自古就是安身立命之本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我们党把严以修身列在“三严三实”首位,已经上升到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是由内而外的约束要求。
“严”是修身的着力点,意味着修身绝非一日之功,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一辈子的坚守;“严”还体现在修身应下大力气、既要领会理解“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修身标准和内涵,又需在工作生活中扎实践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注重克己修身,善做“除法”,起到带头引领作用。
除掉浮躁之气。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所谓“神难凝”,引申开来讲,就是指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志大才疏,急功近利。领导干部的浮躁,从浅层次看是一种烦躁不安的状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形象,影响到党的事业。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必须戒此顽疾。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这样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心思考,冷静处世,砥砺意志。力戒浮躁,还要大力倡导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把个人进步和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脚踏实地、踏实工作,不脱离实际,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扎扎实实干出实绩,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除掉畏难之心。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攻坚期,“难”字当头。在当前的一些干部中,研究改革,困难摆出一大堆,总想再等一等、看一看;落实工作,经常左右为难,这也怕那也怕,唯恐给自己惹来麻烦。畏难情绪所及,自然是精神状态低迷,改革难有突破,工作难以推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干事业,才能抓好机遇、用好机遇。任何无所作为、患得患失、犹豫观望等畏难情绪都无济于事。一些干部勤政务实,善办实事,但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发展现状还不够。因此,必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工作有思路、有点子,干工作有魄力、有办法,在工作中体现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追求,方能促进事业发展。
除掉名利之念。“一日只需三顿饭,睡觉只需三尺宽。”其实名利换来的只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而已,但凡重名重利者,又有几人得好下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都算得过来这笔人生账。作为党员干部,都应有淡泊名利的大智慧,真正的幸福与成就感,应该在服务人民、成就事业的蓝图中去寻找,这才是人生最为珍贵的东西。广大党员干部该警醒,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千万别心存那份侥幸。只有做到淡泊名利,用干净的思想来为官从政,才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确保“安全”的唯一法宝。只有当党员干部都带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投入工作,才有那份心思和激情去真正脚踏实地为百姓做事,才能不为私念所扰地干出成绩,让所有人受益,从而壮大事业。
修身要善做“除法”,当除去心中戾气,扬踏实干事、迎难而上、淡泊名利的作风,才能不忘初心,不忘本分,做到始终如一为民务实清廉。